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藏地手工藝大全二:木製品

第藏族木器傢俱是民族傳統手工藝品,歷史悠久,大致分藏櫃和藏桌兩大類。

藏櫃有放書本用的「百崗」,上下兩層,書不多時,下層可放衣物。「洽崗」是放食物和茶具的櫃子,長四尺,寬半尺,高一尺二、三,櫃面雕花漆畫,十分華麗。一般喜歡兩個同一式樣的櫃子相連擺設和使用。

藏桌有四種,吃飯、喝茶用的小長方桌,稱「覺則」;專門吃飯用的叫「加覺」;可以折合,攜帶方便的稱「德不覺」;專門打牌用的叫「八覺」。藏桌的特點是桌與櫃相似,腿很短,只有幾雨,桌高二尺多,三面鑲木板,一面有兩扇門,一般門無拉手,故看上去像個四方櫃一樣。

藏式傢俱造型簡單,但注重裝飾,都有雕刻、繪畫,色彩艷麗,花樣煩瑣,還有用純銀鑲邊的。傳統藏櫃製作不使用一顆釘子,像鏤刻、雕花等工藝,純手工製作。藏式傢俱的材質都是實木,經久耐用,在許多藏族人家,家裡的藏箱、藏櫃少說也有幾十年歷史。

1、印經版

經書的印版製作和工藝流程十分考究,可以稱得上是精雕細刻,藝術超常。據瞭解,雕版製作程序大致可以為原材料加工、書寫、刻制、校對四道工序。

在製作印版時,根據畫版和印版不同圖案和文字的粗細要求,選用木材也要嚴格篩選;凡是雕刻驗收合格的印版必須在酥油鍋中熬製、浸泡,讓木材吸夠油,才能使印版經久耐用。雕制刻版前,先由藏文書寫員嚴格按照藏文書法標準和印版的尺寸書寫。雕版的書寫一般有兩種書寫方法:一種是將藏文直接反書於胚版上,雕刻之前嚴格進行校對;另一種方法是將透明的薄紙先裁成與胚版規格相同,然後將藏文書寫於樣紙上,經過認真校對無誤後,將書寫的樣紙用清漿糊反貼在胚版上;待藏文字跡自然滲透在胚版上,等待樣紙干到一定程度後,再用水浸濕,取掉樣紙,字跡就會清晰地顯現在胚版上。

雕刻工匠都是以師帶徒進行培養,在著名的德格印經院,學生學成之後需要經過嚴格考核篩選,才能接受的雕刻重任。跟紙面印刷一樣,版子初刻出來後,要由專人認真校對、挖補改錯,直到準確無誤後,再請高級雕刻專家驗收。驗收合格的印版放入酥油鍋中熬製、浸泡十幾個小時,再取出曬乾,用一種名叫「蘇巴」的植物根須熬水清洗酥油並晾乾。印刷後的畫版、書版也必須沖洗乾淨,再放在房頂上曬乾,上酥油;待酥油全部浸入木版內,再陰晾上架。印版在印刷員搬運過程中也有嚴格的操作程序,絕不允許印版之間發生碰擦;印版保管要隨時檢查有無蟲、鼠損壞。在印刷過程中,刷墨和印製滾筒必須是自製的木織墊,其它印刷工具均禁止使用。

印版雕刻的工具主要有8種:切撒,用於刻邊框;撒克叫,挖行距槽及長腿文字;切古,用於起頭;布松和米松最為常用,前者主要對付方形字母的筆劃,後者則用於挖眼及處理圓角字母;其餘有馬撈(挖斜面)、改松(挖空格)、佐松(修改、打眼)等。

雕刻經版是件費時又費力的工作,通常雕一塊經版需3-4天時間。

2、酥油桶

酥油是藏民最喜愛的食品之一。

藏民傳統提煉酥油的方法俗稱「打酥油」,工具:一隻木製酥油桶(藏語「洞磨」);內有一塊比內徑略小的木板(藏語「迦洛」),木板上正中有一根長柱,需高出桶深,木板上還需要有四個小孔;桶頂有木蓋;另外還需要一個盛水的大盆。

酥油桶分兩種。一種是從奶中提酥油的桶,叫做「雪董」,這種桶較大,高約四尺,口徑近一尺;一種是家庭日用的酥油茶桶,藏語叫「甲董」,高二尺左右,直徑約半尺。酥油桶的製作十分講究,桶部用木板圍成,上下口徑一般大,外圍用銅皮箍,上下兩端用銅做花邊,可以打出各種花紋,顯得精美大方。攪拌器的「甲羅」製作相對簡單。先做一塊比桶口稍小的圓木板,木板上鑿四個直徑為四公分的小孔,以便在桶內攪拌時,液汁和氣體可以通過孔上下流動。圓板的中心安上一根比桶長半尺的木柄,木柄同樣用銅箍在把手部分,作為酥油桶的裝飾。

做酥油桶的木料,一般用紅松,因為這種木料無節。

製作酥油茶要先將磚茶熬好,倒入木桶加酥油和鹽,不斷攪拌。現在也有電動的打酥油茶的機器,而藏地老百姓仍然喜歡喝通過木桶手工打出來的酥油,那種口感是冰冷的機器所無法取代的。

3、木碗

藏民喝茶多用木碗,有的木碗還要用銀托底、加蓋,銀上多有各種雕刻。制木碗的原料,一般用樺木、成巴樹、雜木雕琢而成。雜木做木碗,質地結實,不易破裂,花紋細膩,較為美觀。

製作木碗不是簡單的事。一要上山選材,以節大、疙瘩多的樹為佳;二是風乾,造出的樹節、樹段風乾十天左右,以免製成後破裂;三是制坯;四是細磨,這一工序要求精工細作,做到四周厚薄勻稱,劃線準確,碗底平穩;最後是上色,一般用西藏山區一種加魚草擠汁塗抹碗壁內外,成為桔黃色,使木碗美觀、色鮮。

西藏木碗的種類很多,有抓糌粑用的大碗,有喝酥油茶的小碗,還有儲存物品的蓋碗。木碗不易破裂,不燙嘴、不變味,藏民還多用皮質碗套,攜帶方便。木碗中尤以普蘭木碗最負盛名。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