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握玉

死者握在手中的玉器。就如同含玉是古人不忍心死者「空口而去」的道理一樣,握玉是古人不忍心死者「空手而去」。根據考古發現,新石器時代的「握」多是獸牙或貝;殷商時代,用貝的更多一些;周代以後,握玉石器物的比較多;漢代開始,雖有玉璜,但更多的是「玉豚」,即玉豬。在魏晉古墓和明代墓葬中,也出土有這樣器形的握玉,如明益宣王朱翊鈏墓中,就有2只玉豚。
    玉豚的造型都相當簡單,一塊方柱狀的玉,上面的一邊稍渾圓,作為豚的背部;下面仍為平直狀,作為豚的腹部;一端較尖,是頭;身上有幾條凹線刻紋,顯示出豚的眼、耳、口足,是一種比較抽像的風格。
    我國古代以玉豚作為隨葬的握玉,原因在於豚是供祭祀用的主要牲畜,《禮記》云:「羔豚而祭,百官皆足。」讓死者握著玉豚離開這個世界,正包含了祈禱他在另一個世界活得富足的用意。玉蟬高潔,玉豚寓富足,兩者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的並重。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