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提高自身的鑒賞能力 走出古瓷收藏的誤區

古瓷器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很高的藝術收藏價值,愛好者甚多,但有鑒偽經驗者卻是少數。故而舊貨古玩市場舉目可見贗品賣得紅火,被一些收藏愛好者當作「稀世珍寶」抱回家中「珍藏」。火爆的市場、高額的利潤,致使大量的仿品流人市場,因此防偽呼聲日甚,專家們為此不斷撰文著書,揭露偽品特徵,傳授鑒賞經驗。但是,這些文章把收藏愛好者的鑒偽能力好像提高不多,倒把造偽者的作偽技術提高了不少。贗品越仿越真,檔次越仿越高,做舊手法越做越到家,搞得一些專家們也真偽難辨,一些仿作精品甚至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著名拍賣公司的舞台。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們收藏愛好者存在的認識誤區無疑也給制售贗品者以可乘之機。《收藏》86期馬廣彥先生撰文對誤導愛好古瓷收藏者的各種情況作了無情的揭露,並指出要靠提高自身鑒賞能力,才能擺脫誤導干擾,成功地進行收藏。  
    要提高自身的鑒賞能力,首先要走出古瓷收藏的誤區。  

    誤區之一: 總想從舊貨古玩市場買到珍稀名瓷、官窯精品。  

    珍貴古瓷相當稀少,很早以前便受到人們的珍視,如官窯、汝窯、哥窯這些珍品瓷器,目前國內外的存世量幾乎都有數可查,因其十分珍貴,即使皇家也不易得之。如乾隆皇帝得到五大名窯的珍品,便御筆題詩,銘刻器底,足見其珍愛的程度。幾百年來人們盡力搜求,流散民間不被認識重視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因此,莫輕信你的運氣比別人好,好像埋沒的國寶都會被你碰上,如元青花瓷在元代燒造較少,當時燒製元青花用進口青料,成本是很昂貴的,民間能用得起這種高檔瓷器的為數甚少,主要是祭祀用器,因此遺存極少。但元青花在20世紀30年代被發現認識以來,聲名遠播,人人皆知其珍稀名貴,即便地攤小販亦知其貴重。若能輕易廉價買到元青花,實屬可疑,當慎之又慎。至於那些有官款的或有官窯工藝紋飾圖案的歷代官窯瓷器,更是罕有流入民間的可能性。官窯瓷器的燒造管理十分嚴格,宮廷選剩的次品都是就地砸碎銷毀,在當時的民間是見不著這些官窯瓷器的,連皇家用瓷的紋飾也是民間禁用的,如明代和清代的龍鳳紋飾。《中國陶瓷史》輯有《明代景德鎮御窯廠大事年表》,對御窯廠的燒造和管理禁令都有記載。《明英宗實錄》載:「禁江西饒州府私造黃、紫、紅、綠、青、藍、白地青花等瓷器,命都察院榜諭其處,有敢仍冒前禁者,首犯凌遲處死,籍其家資,丁男充軍邊衛,知而不告者,連坐。」官窯瓷器除皇宮自用外,便是御賜廟宇的祭器和外交饋贈的出口瓷。這些瓷器都很難流散民間,且通過數百年能保存下來實屬不易。在戰亂年代流出宮廷的瓷器,當時即已十分昂貴,經列強瘋狂掠奪,多流出國外,少數得以保存的都是有賴國內大收藏家的努力。瞭解了這些情況,再來看目前市面上那些打著官窯款的瓷器,很容易見到,這種情形是要冷靜分析的。無論古墓出土、舊樓偶得、貴胄家傳,無非都是編造的故事。走出隨處可購珍貴名瓷官窯精品的誤區,可以幫助我們面對那些仿冒的珍品,冷靜觀察分析,克服那種看到一點珍品特徵便主觀肯定不及其餘的激動情緒和鑒定態度。  

    誤區之二:按圖索驥,比照古瓷鑒定理論書中的特徵,往贗品上湊。  

    目前收藏類理論書籍很少研究和關注民窯瓷器,有些理論專著是研究我國瓷器藝術成就和歷史的,書中的論述對像往往選擇最能代表當時成就的名品和官窯瓷器。其敘述的工藝紋飾特徵也是主要以官窯名瓷為依據的。這方面的資料比較多,仿偽者往往依據這些資料描述的特徵和圖片進行仿製。在民間收藏活動中,一輩子也難碰上一件珍品,所以這些書籍只能幫助我們瞭解歷史上各時期的制瓷成就和代表名品,於實際收藏活動的指導意義並不太大。但是,世面上的仿品卻有很多特徵與書本相符,如果我們沒有走出按圖索驥的誤區,便最易上當。再有一種情形便是一些作者迎合興起的收藏熱,編輯出版一些指導購藏的圖錄,常常為了給書本增色,便不惜抄錄一些根本不可能在民間流傳或世上交易的珍品圖片,隨意地標上參考價格,使人產生這些珍品曾在市面上出現而被廉價購走的錯覺。比如明宣德僅存在西藏薩迦寺的一對五彩碗,便被收錄於一本圖錄書中,標價僅28萬元。這種稀世珍品價值連城,世界各大博物館都沒有蹤影,民間如何碰得到,更何止28萬元。因此,對目前那些普通出版書籍要分析消化,去偽存真,不可盲從。更不能拿著那些珍藏在世界各大博物館中的名瓷圖片在市面上去對號入座。像至正型元青花象耳瓶,因其在元青花瓷中的獨特地位,便出現許多高仿品,如果按圖索驥,正好入了仿偽者的道兒。  

    誤區之三:盡想撿漏,生怕漏掉稀世珍品,寧肯掏錢一博。  

    仿偽者利用當前許多收藏愛好者閱歷不深、辨偽能力不強的弱點,專門製作一些稀奇古怪的偽品,作舊後在市上兜售,讓人覺得稀少必珍貴,但又苦於沒有參照器物和資料,雖然心中沒底,又怕漏了貨,因此,掏錢買了贗品。在收藏古瓷活動中撿漏,只有當鑒賞水平很高時才有可能。一般有漂亮外觀的古瓷真品,人們都知道值錢,商販們也不容易以廉價買到,所以售價都不會低。至於瓷器珍貴與否,往往表現在瓷器所含歷史文化信息量上,這就不是僅外觀漂亮就能決定,藏家需要對中國瓷器各個歷史時期的燒製工藝狀況與發展有較多的瞭解,在收藏中有高人一籌的鑒賞水平,才有可能撿漏。沒有豐富的鑒別經驗和對古瓷的歷史文化知識,如何談得上撿漏泥?如果怕漏貨憑僥倖購買,只能導致上當買贗品的後果。  

    誤區之四: 收藏定位太高,不切實際。  

    對所處地區正常可能收藏的瓷器品種缺乏認識,不從實際出發確定收藏品位,盲目按照書本上著錄的瓷器去決定收藏定位檔次,這是許多愛好者的通病。對那些有收藏價值又有條件買到的古瓷不屑一顧,只想買那些沒有可能出現的珍品瓷器,正好跌入制售贗品者的圈套,損失了錢財,出不了收藏成果。這種不切合實際的收藏定位觀,主觀上便拉開了接觸真品的距離。中國陶瓷藝術如同一條大江,源遠流長,從創燒成功原始青瓷到明清兩代的瓷器,瓷窯異彩紛呈,不同地域不同時期形成了不同的風格特點,這些瓷器都很有收藏價值。民間收藏應把著眼點放在歷代地方瓷窯和明清民窯瓷器上,注重其中有特色有個性的品種,這才是成功之道。民窯瓷器並非像一些人認為的沒有收藏價值,官窯瓷器的燒製就是建立在民間瓷器成功的基礎上的。  

    在宋代五大名窯以外的耀州窯系、磁州窯系、龍泉窯系瓷器都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同樣元明清的景德鎮民窯產品在國內的許多博物館都有收藏。尤其是明代嘉靖萬歷時期官搭民燒,民窯燒製出許多價值很高的瓷器精品;清代的康熙時期,高大精美的大件瓷器大都是民窯燒製的。誠然官窯瓷器精美珍貴得多,著名的拍賣公司也屢有真品推出,但價格都十分昂貴,除非有足夠的財力支持,否則,收藏定位在那些珍稀名瓷和官窯精品上都是不切實際的,只能把自己引入歧途。而國內一些知名的收藏家的作法是在專題上做文章,比如收集歷代瓷酒具、瓷文房用具、歷代青瓷等,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值得借鑒。而像徐展堂這樣以名瓷精品為收藏對象的成功者,雖然值得景仰,卻不是我們大多數愛好者有條件效仿的。  

    一個有志於古瓷器收藏的愛好者,除了走出上述認識上的誤區外,重要的是多看真品,從真品入手再結合書本知識,才能形成經驗。多與同好交流切磋心得體會,優勢互補,共同提高。不要輕信那些商販保真的諾言,憑借對他們的信任決定取捨。要在收藏中學習鑒賞,鑒賞中指導收藏,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