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含玉

也稱「唅玉」,是死者含在口中的葬玉,與「九竅「之一的口塞不同。據考古發現,早在殷商時期,死者口中就含有玉蟬、玉魚、珠、貝等(安陽大司空村殷墓出土);西周墓葬中也有玉蟬、玉貝乃至小玉塊等含玉;漢墓中發現的含玉則多為玉蟬,據考古發掘,在山西高陽西漢墓、南昌老福山西漢墓、廣州動物園西漢九號墓、定縣北莊東漢墓、武威磨咀子第六十二號漢墓,都有蟬形含玉出土;宋墓中還有發現錢幣作為含玉的,太原南坪頭宋墓中死者口內就有「祥符元寶」、「嘉祐通寶」錢幣。可見含玉的來源是古人不忍心死者空口而去,因而把寶愛的東西放入死者口中。其形狀本無定制,用貝、用珠、用玉、用金銀貨幣都可以。但用得最普遍的,是蟬形玉。
    為什麼玉蟬作含玉最為普遍呢?對此,有種種不同的說法:
    1、《史記.屈原傳》:「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後漢書.服志》:「蟬居高飲潔。」這是取蟬高潔之義。
    2、瞿中溶《奕載堂古玉圖錄》:「《說文》云:蛻,蛇、蟬所解皮也。則人之死,其屍首有似於蟬之蛻,而又不能食,古人或因即用為含玉耳。」這是以蟬之蛻,喻人之屍。
    3、美國古玉器研究專家洛弗爾氏在其所著《巴爾在中國收集之古玉》一書中更進一步發揮說:「蓋蟬之幼蟲,入土變蛹,出土後,乃變為蟬,即如死者之靈魂,脫離死去之屍體,又開始其新生命,於是蟬遂為代表復活之符號矣。」這就把蟬當作了復活和新生的代名詞。
    4、台灣古玉器研究專家那志良先生在同意上述說法的基礎上,又補充了一個原因,「是形式的湊巧」。即:玉蟬的形狀正好「與舌形相似」。
    作者認為,上述說法都有相當的道理,因而完全可以把它們綜合在一起。就是說,含玉之所以多取蟬形,在內涵上,一是取其高潔,二是取其復活和新生之義;在形式上,則是取其與舌的形狀相似。
    除了作為含玉的含蟬外,其他還有冠蟬和佩蟬。冠蟬是帽飾,其腰間有孔;佩蟬是供佩帶之用,其頂上有孔;含蟬一般無孔,但也有有孔的。作為冠蟬和佩蟬,主要是取其高潔之義。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