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紫砂壺的藝術化發展
[打印本頁]
作者:
Lesley4820
時間:
2010-3-9 22:52
標題:
紫砂壺的藝術化發展
紫砂壺是專用於茗茶的茶具,有著特別優良的宜茶功能,因此深得飲茶品茗君子的傾心喜愛。同時,紫砂壺又以造型的千姿百態,製作工藝的圓熟精湛,融實用和工藝於一體,享譽中外,成為公私藏家搜求的藝術珍品。
製作紫砂壺所用的泥料,具有極其良好的可塑性,性能之優異可以用來塑造一切壺式造型。另一方面砂壺的成型工藝完全採用手工製作,二者相契,如魚得水,遂使壺式造型千變萬化,幾乎不受成型條件的限制。對於歷代藝壺陶人所創製的壺式。雖然不能作出全面的精確統計,但估計以不下千萬種,紫砂泥料的質地的優異和製作技藝精熟,既是構成紫砂壺造型層出不窮的物質技術基礎,也是使紫砂壺成為中國陶瓷器中獨具工藝特色和文化內涵的奇花。
紫砂壺的起源應該比較早,當紫砂泥被用來燒製缸、甕、罐、砂鍋等日用陶器時,紫砂壺也當有燒造,不過這時的紫砂壺與後來專用於泡茶啜飲的紫砂壺,是有著本質區別的。前者屬於日用陶,後者應是藝術陶的範疇。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紫砂壺由日用陶脫胎而出,並於日用陶分道揚鑣,走上藝術化發展道路的轉折,約在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也既由金沙寺僧供春所創。只要將這一時期前後的紫砂壺,包挎傳世名器和考古出土品作一番考察比較。就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由日用陶向造型藝術化、工藝技術專業化轉化的特點。
1976年在江蘇宜興蠡墅羊角山宋代窯址,出土大量紫砂陶殘器及廢品堆積,殘器有蓋,流,把,腹片等,可以看出的器形主要為罐和壺種,尤以壺為大宗,有高頸壺,矮頸壺,提梁壺三大類,胎呈紫紅色,表裡均不施釉,泥質較粗,製作工藝還比較原始,說明早期的紫砂壺還屬於日用陶器的範疇。
1966年在江蘇南京市中華門外馬家山,發掘了明代司禮太監吳經墓,出土有一件完整的海棠形提梁紫砂壺,根據同的墓誌記載,該墓葬成於嘉靖十二年(1533),而此壺則是迄今由考古出土的有確切紀年,而且是年代最早的一件紫砂壺,其造型和工藝技法雖然還保留著早期紫砂壺的特點,但泥質比羊角山殘器細膩,製作工藝也更精緻,造型已增添了不少藝術化的成份,如提梁作成海棠形,流與壺身的連接處加飾一個柿蒂紋片等。這件提梁壺器形比較大,通高17.7厘米,口徑7.7厘米,低徑7厘米,據此考察,其用途可能還是用於煮水
歡迎光臨 comfortable 生活館 (http://bathcode.info/)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