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出水的德化青花瓷

170多年前沉沒於南中國海的清代商船「的星號」被打撈出水,撈獲了35萬件德化窯燒造的青花瓷。這是世界陶瓷考古史上最大的一次發現。部分瓷器珍品將於今年11月17日在德國斯圖加特城拍賣。這引起了筆者的興趣,談一談清德化青花瓷。
    據史料記載:「的星號」船長50米,寬10米,重1000噸,是當時中國少有的巨型帆船。1822年1月滿載著住在印尼各國富商訂購的價值連城的德化青花瓷從廈門港出發,朝古稱爪哇的印尼駛去,在中沙群島觸礁沉沒,除了少數人員僥倖獲救外,其餘人員均罹難。
    德化緊靠福建沿海。這裡河谷深邃,溪澗密佈,山巒疊嶂,森林蔥綠。一條大樟溪入閩江到福州,一條桃溪入晉江到泉州,交通便捷,素有「福建瓷都」之譽。
    德化唐代建窯,宋元時期有較大發展,從碗坪倉及屈斗宮兩窯遺址發掘來看,都燒青白瓷。明代德化「象牙白」的問世,在國際市場上引起了轟動,特別是以何朝宗為代表的「象牙白」瓷,把德化白瓷推向了白瓷生產鼎盛時期。到了明中晚期,受到景德鎮民窯青花瓷生產工藝的影響,勤勞智慧的德化瓷匠開始研究試燒青花瓷器。德化盛產高嶺土,這是生產瓷器的主要原料。在德化境內已發現103個礦點,大都不含硫化物,屬於最優質的高嶺土。入清後,清政府平息抗清活動,鼓勵發展生產,擴大貿易,加上國內外市場需求青花瓷,使德化青花瓷窯迅猛發展。清代青花窯址竟達177處之多,為歷代窯址最多的一個時期。
    德化青花瓷屬釉下彩繪,以含鈷的礦物作為著色劑在瓷坯上進行繪畫裝飾,再罩以透明釉,入窯高溫(1300℃左右)焙燒而成。清康熙、雍正、乾隆是德化青花瓷的繁榮期。此時青花瓷器取代白瓷成為瓷業的主流。康熙51年殷式訓《瑤台陶煙》云:「宇內聞聲說建窯,堅姿素質似琨瑤;乘閒每上峰頭望,幾道青煙向暮飄。」
    德化的白瓷,瓷土淘煉精細,胎體呈潔白色,份量較沉,這是德化白瓷生產的基礎。它採用一種單純的安定寧靜的青色顏料,通過民間匠師靈巧的手筆,在白素坯上描繪圖案,上釉燒成後融合於釉質中,在光潤的瓷面透出明快的花紋,表達時代特點和生活氣息,反映當時人們的審美情趣和理念,展示了一種永久的藝術魅力。圖案主要有山水、人物、動物、植物、宗教雜寶、吉祥文字等。山水圖案多繪於瓶、罐、爐等較大器皿的外壁;人物圖案多繪於盤碟類淺平底的器物內裡;其他圖案多見於碗、杯、盂三類小件器的腹部。
    德化青花瓷在工藝上受景德鎮窯的影響,但又具有自身的特點,青花髮色常有暈散現象,呈色不一致,鮮亮的較少,大多髮色灰藍,有的暗淡,這可能是使用含鈷的石墨作青料的緣故。清初後,德化開始從外地進口青料,改變專用本地鈷料的狀況。構圖簡潔舒展,筆法自由奔放,畫面單純樸實,粗獷大方。造型自然不笨重。施釉採用全器滿釉,足緣刮釉;澀圈削足;底足露胎,內外全釉等。
    清德化青花瓷數量頗大,至今古玩市場上常常可以見到,價格也不算昂貴,收藏者稍加留意,即可覓到。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