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玉文化的復興

近來和田玉收藏之風席捲全國、震驚華夏。這是自乾隆年來的又一次「玉文化復興運動」。所以這麼說,是由於這次在「復興」傳統的同時,又出現推翻近千年玉文化的新理念,並由此形成嶄新的收藏特點,值得玩味。

    玉器,是中國獨有的文化產物,曾為帝王專用,也曾是官員級別的標誌。但自民國以降,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後,它從千年來最尊貴的寶座上栽下,淪為邊緣品種,淡出民眾視野。近二十年來,拍賣會上字畫、瓷器、傢俱、翡翠等呼風喚雨,成交巨額,唯玉黯然。當然是金子總會發光,近年我國的綜合國力躍進世界前列,曾經燦爛的中華文化開始找回自己的尊嚴。在這背景下,文化含量極高的玉器,終於在沉默中爆發。

    這次「玉復興」恢復了最悠久的傳統——返璞歸真,崇尚自然。令人驚訝的是,這個理念玉界沒人倡導、沒人呼籲,卻成為群體意識而風靡全國。具體表現為五個方面。

    一、獨宗和田。傳統文化中玉的正宗是和田玉,這次「復興」的依然是它。儘管近年岫玉量大勢猛,號稱「國玉」,這次「復興」卻不帶它;俄玉質地頗佳,同和田玉相當近似,但它往往要假冒和田玉才易出售;青海玉等更是不敢露出真名。真是「罷黜百家,獨宗和田」。

    二、專重籽玉。因籽玉經河水泥沙千萬年沖刷,粗糙部分被淘汰,留下精華,是純粹的自然造化,而且數量較少。現時凡籽玉雕件,必須留一塊皮色或毛孔作為出生證,哪怕綠豆大;無皮即判為山料,價格去大半。玉界過去分等級塊度是主要指標,當今則唯籽是論,山料再大價格遠低於同質小籽。

    三、特重原籽。古諺「玉不雕不成器」,今則反其道而行之:好玉不雕,雕必有髒。尤其是200克以下小籽,若無病可稱「玩料」者,天價。不雕紋飾的「原籽」,再小不打緊,但如「動過手」切割過,就難出手。同等質地、重量的雕件,若非名家手刻,價常低於原籽。

    四、極重皮色。皮色古時稱「瑕」,所謂「瑕不掩瑜」。歷來雕玉先去皮色,成品無皮。但現在認為皮是玉臥水中多年沁成,是大自然第二次造化,應寶之。凡有皮色價倍增,漂亮皮色為極品。凡雕玉則先謀如何保存皮色。

    五、舊不如新。玉界向來貴舊玉,但現在一般明清件價格遠不如新件,因其質地劣,設計差,雕工粗。其所以還有市場,全靠那層包漿。即便是精品的價格升勢也落後新件。

    本次「玉復興」有承有轉,審美、價值理念有很大轉換,其透露的文化理念方面的信息,也為文化研究提供了密碼,值得研究和探討。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