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fortable 生活館's Archiver

ankearlww7895 發表於 2013-2-5 13:13

碑帖拓片收藏芻議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並沒有全部記載於浩瀚博大的史書裏,悠久的燦爛古文化,也沒有全部積留在人們的記憶中。是碑帖(石刻)保存和豐富了我國的歷史文化及其藝術價值,成為我國極其寶貴的歷史檔案和藝術寶庫。為研究我國歷代的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歷史、人物、書法、繪畫藝術等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中國古代碑帖(石刻),大致可分為刻石、碑碣、墓誌、墓?、石闕、摩崖、造像、塔銘、畫像、浮圖、刻經、界至、醫方、井闌、橋柱、題詠、題名以及詩文雜著等,幾乎無體不包,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範圍廣泛。碑帖(石刻)藝術自出現以來,歷經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遼宋、元、明、清及民國,直至新中國誕生,可以說代有佳刻,至今不衰。其文種除漢文以外,還有滿文、蒙文、維文、回文、吐蕃文、西夏文、女真文以及外文等。碑帖(石刻)的文體有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隸書、魏書、楷書、草書、行書及民間一些創意字等。其內容大多是王朝建國、典章制度、戰功記錄、封疆定界、農業豐歉、社會治亂、宗廟立主、世族譜系、抗災濟民、掘井開路、立界買地、書劄醫方、名人經傳、遊覽題名等。
  
  中國碑帖(石刻)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故其拓片一直成為歷代金石、書法、藝術、文學、史學等文人墨客及其書畫商人競相收集珍藏的藝術品。宋代歐陽修一生收藏碑帖(石刻)拓本一千卷餘,並編寫了《集古錄》,開拓片收藏研究大家之先河。趙明誠與妻李清照一生酷嗜金石彝器,對兩周以來金石遺文無所不涉,後輯成《金石錄》傳世。明、清及民國更是碑帖(石刻)拓片收藏之高潮。如董其昌、趙?、王鐸、金冬心、翁方綱、包世臣、陳介祺、端方、楊守敬、羅振玉、康有為、張伯英、朱文鈞、周肇祥、魯迅、於右任等等都是收藏拓片大家之代表。如明代萬曆中葉的關中奇士趙?,30餘年間遍足中國大江南北收藏碑帖拓片,曾以白金百兩從一破落官宦手中購得宋拓《麓山寺碑》及《畫像贊碑》拓片,並著有《石墨鐫華》傳世。明末間著名書法家王鐸當收到一套《淳化閣帖》時,如獲之寶,自己用隸書、草書、行書多種書體書簽,極為精妙。清人朱文鈞以自己30餘年之心血,收藏漢唐碑帖拓本七百餘種,他曾為收藏宋拓《醴泉銘》拓本忍著巨大沉痛變賣掉家藏明代沈周的《吳江圖》和文徵明的《雲山圖》,才湊夠款額四千塊大洋購得之。據說在京城當時買一所四合院才七八百元,買這件拓本等於買五所四合院。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的文化素質的提高,收藏拓片其重要意義越來越大,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第一,古代碑帖(石刻)原石破壞嚴重。原石過去或因遭遇兵燹,或因保護措施不得力,或因一些政治因素人為毀壞,或因火災、地震之天禍,或因盜賊偷竊流出境外等,其數量愈來愈少,漫漶剝蝕日趨嚴重。如王鐸書寫的著名法帖《擬山園》,曾因政治運動被砸得面目全非,被世人所稱讚的“蒼老勁健,全力以勝”之風已一掃而光。當今誰藏有舊拓本其珍貴可想而知了。第二,舊拓片失散無量。從現在角度講,民國時期以前拓本應算舊拓了,首先是“文革”中破“四舊”時燒毀失散無數,甚至一些博物館也用架子車把拓片一車車拉到大街上投入火海。再就是民間中尚留存下來的,由於後代文化素養低,有的當廢紙賣掉;有的當糊牆紙貼牆了,第三,國家已開始對碑帖(石刻)管理日趨正規。特別是對一些名碑帖(石刻)早已採取嚴格措施加以保護。除研究部門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需捶拓少量外,其他是不允許隨意捶拓的。現在偶爾在社會上見到的也只是散落在民間的舊拓片,如能收到,應是很可貴的。第四,碑帖(石刻)拓片以前幾年的曲高和寡已開始逐漸變為今天收藏的熱門了。其價格也由前幾年的幾十元幾百元一幀,變為近幾年上千元上萬元的價位,甚至幾十萬元的價位。如1994年秋季嘉德拍賣會上,漢《石門頌》拓本價2萬元人民幣,漢《鮮於璜》拓本價2.5萬元人民幣,魏龍門四品《始平公》、《孫秋生》、《楊大眼》、《魏靈藏》拓本價8萬元人民幣,唐歐陽通《道因法師碑》拓本價8000元人民幣,晉《好大王》拓本價32萬元人民幣。應該說這些價位,論其歷史價和藝術價值與當代書畫的價位比較,還是初級價位,遠遠沒有達到其本身的價值。
  
  碑帖(石刻)拓片之珍貴,首先在於它能清晰地、完整地、準確地、生動地、真實地再現了古代書法藝術和繪畫藝術的神韻,可以說,當今高科技技術也難以達到其“原汁原味”的效果。再就是在於它所記錄、表現出來的內容,都是極其寶貴的歷史資料。據考證,全國現已發現存世的碑帖(石刻)約達20萬件以上,這是多麼宏偉的一部百科全書啊。因此,對碑帖(石刻)拓片的收藏,是保護、繼承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一環。學習、鑒賞碑帖(石刻)拓片,揭示其內涵和價值,為現代化社會服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我們只有保護它、研究它、學習它、展示它,才能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藝術。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