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fortable 生活館's Archiver

alexadrhill0514 發表於 2010-8-27 23:56

地震探源:能否利用潮汐預測地震3

地震與天文潮汐的關係不能一概而論

  從日、月、地球的相對位置與地震、天文潮汐週期與地震等的研究可以看出,地震與天文潮汐的關係不像月震那麼簡單,很難得出絕對一致的結論,這與月球上的潮汐比地球上大得多有關,也與地球的複雜構造有關。然而,上述大量研究結果表明地震與潮汐關係確實存在,只是這種關係以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表現出來而已。

  從上述情況我們可明確目前天文潮汐與地震研究的初步結果、存在的某些問題以及進一步研究的方向:對地震與天文潮汐的關係不能一概而論,因為這種關係的強弱程度是依賴於震源位置、發震斷層類型和潮汐應力作用類型的。在今後的研究中,應該注意劃分區域,不僅是地理區域、構造應力區域,還應注意區分發震斷層類型。

  關於潮汐應力對大地震觸發的力學機制研究目前還缺乏細緻的物理模型描述,多數研究採用潮汐應力優勢相位統計的方法來研究大地震,以是否存在優勢相位來判斷大地震的發生是否具有潮汐觸發性。如果能建立一種物理模型,來分析天文潮汐應力對地震斷層的力學作用,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一種大地震的潮汐應力觸發判別方法,這將有助於天文潮汐與大地震關係研究更深層次的開展。

  人們對太陽、月亮(尤其是月亮)相對地球位置與地震的關係已有不少現象統計方面的研究,其中,大多數統計研究是針對單一的位置參數。實際上,地球在某一時刻受到的引潮力不僅與某一個位置參數有關,而是同時與多個參數有關,僅對單一位置參數做統計,所得到的結果只能從一個側面反映天文潮汐與地震關係,因此,同時考慮與天文潮汐有關的多種位置參數進行統計分析,對得到整體全面的統計圖像是必要的。

  潮汐形變資料中地震前兆信息的識別與提取

  張燕吳雲施順英(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劉永啟褚永海(武漢大學)

  如何從潮汐形變觀測資料中獲取地震前兆,一直是廣大學者努力探索的重要問題。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興起的小波變換是泛函分析、Fourier分析、樣條分析、調和分析、數值分析比較完美的結合。它具有多分辨率分析的特點。將小波變換應用到潮汐形變資料處理中,提取某頻段的信息,結合多個台站綜合分析,可找出地震前兆。地震前多個觀測台站出現相同頻段的異常信號

  在2001年10月發生的雲南永勝6.0級地震前,震中附近的永勝、渡口、彌渡和楚雄台同樣出現了一致性顯著異常信號。我們分析的資料是各個台站2001年全年的整點值數據,在各個台站分解結果中出現了一個振幅較大的異常信號,該信號在永勝台和楚雄台出現的時間基本相同,均在5—7月,在渡口台和彌渡台出現的時間有些提前,從2月一直持續到7月。雖然出現時間稍有差異,(可能是傳播速度和距離不同引起的),但週期(頻段)是一樣的,都是幾天到十幾天。

  再看1998年11月發生在川滇交界地區的6.2級寧蒗地震。震中周圍的永勝、渡口、彌渡及西昌等台(震中距分別約50km、110km、140km和160km)在地震前也出現了同步的一致性異常信號。選取的資料是各個台站1998年全年的整點值數據。從處理結果中同樣可以看到,在各個台站高頻部分分解結果中,出現了一個幅度較大的異常信號。頻段一致,出現時間也較為集中均在6—9月份,週期大約是幾天到十幾天。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